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修订)

发布者:现教中心发布时间:2022-05-14浏览次数:185

为深入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和《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大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规律、彰显学院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三)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以体力劳动为主,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五)坚持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作出示范,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 制定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劳动教育计划。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责任单位:基础部,配合单位:各分院

2.开设劳动通识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通识必修课(32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开设),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责任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各分院、基础部)

3.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和通识课。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分院、创新创业教育分院)

4.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有机融合。识别各专业课程具有的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强化专业劳动伦理教育和专业未来劳动发展趋势教育。(责任单位:各分院)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实施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原则上要求集体劳动项目必须全部参与的原则,每学年最低要求完成1周,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3周。长期性项目诸如每学期的勤工助学岗,可按1周计算。

5.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文明寝室创建、食堂值日等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助教、助管、助服等助学岗位。(责任单位:学工处、各分院,配合单位:后勤保障处、基础部、团委) 

6.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 +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加强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各专业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 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到高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与互联网+”“创青春 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责任单位:各分院, 配合单位:教务处)

7.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明确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校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院在“赣鄱青年”发布的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企业、社区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助老、扶弱、支教、支边等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红色文化调查研究和宣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开展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公益劳动,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公益精神。参与活动后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组织单位考核认定合格,计入第二课堂学分,同时也可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责任单位:团委,配合单位:学工处、各分院、基础部) 

8.加强家庭劳动观念。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连续坚持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打扫房屋、整理家务、洗衣做饭、帮干农活等,要求假期提前报备学生所在班级辅导员,以在班级群中连续打卡的方式,可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责任单位:学工处,配合单位:各分院) 

(三)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

9.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各分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 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责任单位:各分院) 

10.选树劳动教育先进典型。 “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学年劳动周主题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责任单位:学工处、基础部,配合单位:各分院、后勤保障处、团委) 

11.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开展劳模进校园劳动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幕、教室等营造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优势,立体化宣传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责任单位:宣传部,配合单位:基础部、团委、各分院) 

四、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一)成立劳动教育组织机构。 

    任:杨近铬 李汉平 

  任:胡华 钟宁 冷淑君 黄嬿 汪一心

成员单位:宣传部、组织人事处、纪委办、教务处、基础部学工处、团委、后勤保障处、校企合作办、各分院等相关部门。劳动教育组织机构下设教学、学生工作与宣传三个专项组。教学组由教务处、基础部组织人事处牵头,负责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工作组由学生处、团委、后勤保障处牵头,负责组织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劳动素养评价与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等;宣传组由办公室和团委牵头,负责宣传推广学院劳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项教师培训,落实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建立一支依托专业教师、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创新创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为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参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壮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配合单位:教务处、基础部)

(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素养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责任单位:学工处, 配合单位:团委、各分院) 

(四)落实劳动安全和保障。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实践中不发生相关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各分院, 配合单位:保卫处、学工处) 

(五)劳动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责任单位:基础部, 配合单位:办公室) 

(六)开展考评督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分院要及时检查和解决存在的主要困难或问题。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督查督办工作范围,对各部门、各分院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专项督查,其结果作为衡量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和被督查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责任单位:基础部, 配合单位:纪委办、教务处、学工处)